3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自此,“中國制造2025”正式起錨!
與之前出臺或定義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會議強調,要順應“互聯 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顯然,“中國制造2025”是 “中國制造”的升級版,有著“一條主線”,就是“互聯網+”,即互聯網+中國制造。
“互聯網+”是中國制造升級的具體路徑與手段,對轉變增長方式,提供必要的市場環境,包括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溫,對中國經濟消費升級、信息化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毋庸諱言,這次會議提出,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領域。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紡織工業雖沒有納入上述領域,但“互聯網+”對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依然有著極強的導向意義。
“互聯網+”來了,紡織工業該怎樣去做?
一是與研發設計相加。互聯網時代,線上互聯網的強大張力,匯集成千上萬用戶的智慧,“眾 籌”研發,使文化創意、工藝技術轉移體系正向、疊加地發展,提高了成果轉化率和產品設計能力,而不再是研發人員、設計人員閉門造車。消費者與企業的密切而頻繁交互極易促成用戶需求與產品的高度契合,繼而加大用戶對產品的深度依賴,構建形成“需求-應用-產品-更多產品-拉動更大需求”的良性循環。如今,個 性化定制、柔性生產、眾包眾設、網絡制造等創新模式已在踐行。
二是與生產制造相加。用互聯網+物聯網建設智能工廠,實現智能生產。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4年12月舉行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要選擇紡織、輕工等領域開展智能工廠應用示范,組織實施流程制造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工程。未來紡織產業生產模式就是,在技術上實現用虛擬網絡把不同的實體設備聯接起來,讓工廠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虛擬網絡,使產業鏈成為一個整體,與 社會融為一體,從而完成紡織生產模式的根本轉變。
三是與營銷服務相加。互聯網+營銷服務,不是單純將數字技術融入營銷和服務過程當中,而是 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徹底改造供應鏈流程。數字化后,產品制造商也可能變成零售商、經銷商和媒體運營商。近幾年在零售、電子商務等領域,都可以看到“互聯網+”的影子,不久前閉幕的CHIC展上,紅豆集團展示的智慧服裝應用系統,可利用手機將各地銷售團隊、銷售終端、代理商聯接起來,進行遠程管理與顧客流量數據分析,降低成本,也更好地感知顧客喜好。
歸根到底,“互聯網+”的“+”,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是觀念、思維、理念、模式上的“+”,其關鍵就是創新。創新貫穿始終,才能讓這個“+”具有真正價值。
(來源:紡織導報)
|